为积极响应国家非遗保护传承的号召,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厚植文化自信,助力文旅发展、乡村振兴,2025年7月,浙江财经大学“‘灶’亮未来”实践服务团赴嘉兴海盐,深入开展灶头画调研宣传活动。
“有家必有灶,有灶必有画,有画必吉祥。”灶头画,又称“灶画”“灶花”“灶壁画”。自古以来,在嘉兴,灶头是家的象征,灶头画凝结着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2011年6月,作为嘉兴灶头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海盐灶头画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随着传统柴火灶逐渐被现代厨具取代,灶头画依附的载体逐渐消失,灶头画保护与传承传播面临新挑战。实践团通过参观走访、访谈非遗传承人、发放调查问卷和宣传册、深入村民家中了解实情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灶头画的历史脉络、发展现状和面临挑战,积极向公众宣传灶头画,助力灶头画保护与传承传播。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
古艺神韵,博物启智
在海盐县博物馆、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团队成员穿梭于展厅之间,仿佛穿越时空,感受非遗灶头画文化的魅力。看着一件件展陈,团队成员由衷赞叹灶头画的精美和劳动人民的巧思。
展开剩余85%海盐县是浙江最早的建制县之一,非遗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灶头画历史悠久,是民间艺人以灶头为载体,在灶壁墙各个部位上绘制十多幅图案所组合而成的一种民间美术形式。通过参观海盐县博物馆和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实践团成员对海盐县和灶头画的历史脉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直观感受灶头画独特的美学魅力与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更加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了实践团成员传承传播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寻路问道,明晰方向
图为团队成员与海盐非遗保护中心干部访谈后合影
在海盐非遗保护中心,实践服务团访谈了相关干部。浙江省人大代表、海盐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浦云峰介绍了灶头画的地方政策支持、传承人队伍现状、面临的挑战、开展工作和未来计划等情况。近年来,海盐在灶头画进景区、进校园、打造非遗体验点、举办文旅节等多种方式的基础上,还举办全县灶头画比赛、承办全市灶头画比赛和全市少儿灶头画比赛等大型活动,积极推进灶头画的保护传承。海盐非遗保护中心干部还与实践团队成员分享了自己与灶头画的难忘而温情的故事。
在海盐县文旅局,相关干部重点介绍了通过开发文创产品灶头画冰箱贴提升附加值等诸多举措,推动灶头画传播得更远;希望更多的社会公众、有志之士和年轻人加入到保护传承发展灶头画的行列中,让灶头画“留”得住、“传”得开、“活”得好。
图为团队成员与海盐县文旅局干部座谈
灶头生花,匠心守脉
在丰义村非遗文化体验馆,实践服务团与灶头画省级传承人赵生波大师进行访谈。赵大师回忆了学艺历程。10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灶头画,迄今为止,已经绘制3500余幅灶头画,多次获得市、县灶头画比赛一等奖。创作的《花篮灶》成功入选国家级“过年——春节主题展”。出版作品集《江南传统灶头画》。受到央视专访,为全国首次关注嘉兴灶头画打开新局面。
图为赵生波大师介绍灶头画
赵大师回顾了嘉兴灶头画演变历程,源于上古时代,产生于汉代,发展于唐宋,流行于明清,盛行于民国后,至今最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萌芽阶段,匠人们用锅底灰调和或墨汁涂成黑色,创作出黑白色结构图案的白水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灶头画进入转型期,红、黄、蓝的引入打破了单色局限,开启了三原色灶头画。匠人们把早期的黑白色与三原色有机融合,使灶头画色彩更艳丽,对比更强烈,再加上造型精美如花篮,诞生了花篮灶,展现出成熟的艺术形态。
赵大师认为,传承灶头画技艺,要在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赵大师首次以灶头画形式展现《清明上河图》。实践团成员还了解到,赵大师通过开通个人抖音号、开设灶头画体验班、进学校宣讲等方式身体力行宣传推广灶头画,展现灶头画的魅力。
迭代升级,教育传承
在近日授牌的嘉兴灶头画传承学校——通元小学,实践服务团参观了“灶韵长廊”,看到长廊陈列的真实灶头,赞叹匠人过硬的画灶头技艺,画的直线犹如尺子一样直,图案也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团队成员还觉得真实灶头与前期调研体验的微缩模型有着一定差异。赵大师认为,“灶韵长廊”实现了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状态”。
图为赵生波大师介绍灶头画
实践团成员看到了通元小学在灶头画传承与传播中由原先在教室、纸张或者微缩模型上教学到真实灶头上教学实践的迭代升级,近距离感受了通元小学浸染的灶头画文化气息。
灶火新生,能源传承
在雪水港村,实践服务团见证了传统灶火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在雪水港村非遗体验馆,团队成员了解到,这个曾以柴火灶为生活核心的村落,首创土灶“柴改电”模式,在不改变土灶原貌的基础上,在灶底安装电磁灶,实现了能源转型,但灶头画的元素被巧妙融入建筑装饰、生活用品中。
图为通元文化站干部介绍非遗
实践服务团深入到村民家中,一位奶奶现场演示了改造后的灶头,说:“柴改电,环保又省力,灶头画不能省,比原先还漂亮!”据了解,以前烧一顿饭约需3公斤柴,现在使用电灶烧一顿饭电费约0.4元,全村使用电灶后,一年可减少柴火消耗约8.6吨,减排硫氧化物0.36吨。雪水港村农家土灶“柴改电”被列入全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
图为村民奶奶展示“柴改电”灶头
实践团成员认识到能源形式在变,但灶头画承载的祈福文化从未改变,体现了百姓对文化根脉的坚守和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
图为团队成员深入村民家中参观灶头画
双线问卷,洞察需求
调研期间,实践团成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线问卷”模式,征求意见,集思广益,洞察公众对灶头画保护与传承传播的需求。线下,请受访者填写调查问卷,发放自行制作的灶头画宣传册,配套开展宣讲,进行随机访谈,确保调研的地域代表性。线上,采用电子问卷方式,借助社交媒体等渠道开展调查,广泛收集信息,拓展调研的广度。
图为团队成员开展问卷调查
图为团队成员开展问卷调查
图为团队成员开展问卷调查
“一灶一画一世界,几笔几色几春秋。”本次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增进了对非遗灶头画发展现状的了解,深刻认识到灶头画的保护与传承传播任重道远,更增强了进行灶头画保护与传承传播的决心。后续实践服务团将深入梳理调研资料,通过线上宣传和线下进社区、进校园、走出国门等多维传播途径,讲好灶头画故事,守护灶间烟火气,助力灶头画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促进文旅深度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真正实现“‘灶’亮未来”的实践初衷。
(供稿:杨舒)
发布于:吉林省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